• 四大名捕斗将军·少年无情上一章:第10章
  • 四大名捕斗将军·少年无情下一章:第12章

无情又叹一口气,才道:“到了本朝,这么精妙技术,想已失传,今天,既出现在阿拉手上,而拉伯又像偏知道这物品贵重无比,点燃后怕人抢夺,抵死不放,恐因而致杀身之祸了。”

然后他问阿丙:“你告密之后的情形,详细道来吧!”

他语音难免有点冷漠、轻蔑。

阿拉伯窃尸盗墓,固然可憎,但阿丙这年青人因无赃可分,竟然告密求荣,也一样令人瞧不起。

他原本是来找“平乱玦”的。

他原是替世叔还舒大坑舒将军的人情的。

而今,却扯上两个有三个“陈”字的捕快,还有因贪婪而生祸的阿拉和神兽纹牛神灯!

对贪婪、邀功、滥用职权的人,他难免心生厌倦,也当然有点蔑视。

这种态度和心情,直至他破案之后,才有了极大的转变。

连他自己,也感意外。

为之吃惊。

?第一章 月黑风高告密夜

要出卖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想什么?

答案是,你在千方百计的想法子去说服自己:你不是在出卖他。

你是在为自己争取应得的。

你是把你失去的拿回来。

他是自投罗网的。

你是替天行道的。

他是自找苦吃的。

你是被逼的。

他是活该的。

反正,就你是无辜的,无罪的,委屈的,他是不该得罪/小觑/伤害/阻碍了你。

出卖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因为怕真的意识到自己是出卖或背叛,所以,就拼命说服自己,找藉口让自己好过一些,方才可以振振有辞,为自己‘平反’:那才不是出卖,而是持正卫道!那才不是背叛,而是不得已的必须牺牲(当然,牺牲的决不可以是自己)!

由于,人性本善,所以才会在做恶事、伤害别人之前,会费煞心机,费尽心神,来为自己所作所为,找到理由,寻着藉口,然后才出手、下手,一不做、二不休、三不回头。

很多人嘲笑,为什么在有些说书人的传说里,尽爱讲江湖上背叛、出卖、卧底、逼害的故事?

奇怪。

为什么那些人都不去讽嘲,这世界上,怎么天天都发生着卧底、叛变、出卖、逼害的事?

而且,这些事就常常发生在你亲友、你身边、你自己的江湖上!

你的身上。

——传奇、故事、小说,不正是反映现实吗?反映人生吗?反映人性么?只有在背叛见出真义,卧底中见出良知,出卖里见出真情,逼害里见出互助,才不是成人的童话,而是象征现实里的江湖!

没有丑,那有美?

没有恨,那有爱?

没有败,那有成?

没有小人,怎见君子?

没有罪犯,那有四大名捕?

——没有四大名捕,那有四大名捕故事?

没有四大名捕故事,说书人又怎有机会与听书人交流交会时的相契?

话说回来,阿丙要出卖自己的堂伯阿拉,也不是那么轻松愉快的,他也有挣扎,有矛盾,有犹豫的。

但他终于还是出卖、告密。

那是因为他受不住:人有他天生的嫉妒。

嫉。

那是人性中最常见,最脆弱,最难堪,最不可扑灭,也最可悲可哀,最心狠手辣的一种特性。

妒嫉,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有了这情绪的人,会是非颠倒,埋没良知,进退失据,得失无常——就算是得,也是未伤人先伤己。

最常见嫉妒他人的人,就是常说自己不是妒嫉,只是看不惯对方过于幸运、无耻、傲慢、凶恶……才仗义(其实是仗势)抱不平(其实是剷平对方)。

妒嫉的人最看不得人好。

妒嫉的人其实是自卑感作崇:他们恒常觉得自己比他们所嫉恨的人活得卑微。

所以他们只好用卑鄙手段,为自己的不平而争取公平,当然,其实是夺取别人的公平来使自己心平。

妒嫉是一种几乎人人都有的绝症。

妒嫉的最终结果是长恨。

妒嫉一直都埋伏在人最深层的劣根性中,而每次它的成功爆发,总是随着其他的劣性,例如:利用、暴力、打击、杀戮、阴谋、诡计、谎言、哄骗、出卖、背叛、告密……

对,就是告密!

阿丙现在就是告密!

告密那一天,晚来天雪,月黑风高。

人随心移,心随意转,境由心生,在这种阴霾满布、霜云漫空、天地间摇摇欲坠之际,人的良善一面,往往也把持不住,守不住阵容,禁不住出卖,就在那时际,‘三陈’和手下衙役来巡,找阿拉、阿丙,个别问话,阿丙就在这时,露了点口风,陈鹰得何等精明,马上追问,软硬兼施的几句话,阿丙只好把自己所见的和盘托出。

然而在事发那一天,还是有些其他因素,促使阿丙‘出卖’得更理直气壮,再无置疑。

那就是因为他撞见了一件事。

那是前一天的午后……

大雪纷飞中。

他因为太冷,窝在灵堂那儿睡着了。可是,忽闻‘咔嚓’一声,一盏长生牌前的油灯垮了下来,油泼了桌了,火苗子几乎就要点燃烧开来了。

阿丙毕竟年青。

省觉得快。

他连忙用烂地布掩灭了火苗,还烫了一下手指,他吃痛之下,忙把手指放到嘴边吸啜,这时候,一抬头,往窗口望去,就发现义庄的后门敞开着。

阿拉伯就在院子内。

雪正下着,那么冷的天气,他出来干吗?

再仔细看,阿拉伯干枯如鹰爪子的手里,颤颤哆哆的拿着些什么东西。

忽然,绯影一闪,一个人闪了进来。

那是一个身形伛偻的老婆婆。

这老婆婆所着的衣服,却是绯红色的,乍看,还以为那一树桃花提早开了,花仙子飘了下来。

的确,那老太婆的动作很快,很利落,甚至很敏捷。

怎么说,她都不像是老太婆。

她还穿著绯红色的衣服,正在接收阿拉伯递给她的东西。

——那是啥东西?阿丙可看不清楚。

但远远看去,那老婆婆的确是皱纹满面,身形佝偻,这一点肯定没有错。

这样看了一眼,阿丙的妒火,轰的一声,冲击了脑海,燃烧了起来。

他目睹了:

阿拉伯把东西交给了那粉红色的老太婆!

——他虽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但见阿拉伯那么冒风冒寒,很慎重甚至很虔诚的样子,那么,可以推断是的,那是极其名贵、重要的事物。

阿拉伯然后交了给老婆子!

——而不是交给他!

说什么,他都是阿拉伯伯的子侄啊!

这一下子,不只是嫉,还升起了恨。

恨易生难平。

平生久恨恨未消。

有些人只敢爱,不敢恨,不是他没有恨意,找不到恨的对象,而是恨比爱久远,任由生恨,非报仇、杀戮不能消弭,一旦恨的高度达到了仇杀,深度抵达了报复,那么,恨的人也得不到快乐。

毕竟,报仇是太辛苦了。

人,本来就是应该多记恩义少记仇的。

但人往往知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另一回事。

——竟把贵重物品交予外人而不交给他……

这一点,使阿丙从嫉,转成了恨。

何况,在这鸟不飞、鸡不叫、狗不拉矢、鹅不下蛋、马会找不着尾巴的烂地段,阿拉伯年纪老迈,却居然有‘红粉’知音,而自己血气方刚,却仍孤枕寒被,一念及此,想到可能在他未来此地之前,阿拉伯早有人相伴,阿丙更是嫉火遭了恨烧。

就这时候,隔风越雪的,那粉红色的老太婆似乎警觉性很高,往他那儿望了一眼。

虽隔得如斯遥远,阿丙仍觉如遭针刺,不觉把脖子一缩,头一矮,奇怪的是,那眼神是极其凌厉、冷冽的,但一旦接触上了,却好像热火、烈酒一样,从眼瞳直灌入喉头,甚至有点醉的错觉,整个人,像徜徉在温泉中,很舒泰的感觉。

这时候,只见那粉红色的老太婆,迅速跟阿拉伯说了几句话。

阿拉伯回望了一眼,也说了几句,看样子,很是诚惶诚恐。

再望时,老婆婆已然不见。

门扉似掩未掩。

雪无痕印。

只有阿拉伯,犹拢双手于袖中,怔怔看着石阶,不知在想着什么,但颤哆剧烈,连隔得老远的阿丙也知道他冷。

就在那时候,他决定出卖阿拉伯。

再无顾碍。

再不置疑。

第二章 再见:是真的能再见吗?

告密之后,陈鹰得、陈自陈互相交换了一个眼色。

然后,他们找了两个衙差,把正在修坟的阿拉老汉,押了回来。

‘三陈’那一回入天涯义庄,带了四名衙差;这些衙役,一直跟在陈自陈、陈鹰得手下做事,有一对儿是胞兄弟,就叫‘干干’、‘恼恼’,另外两个,一个叫阿废,一个叫阿吠。

这几人都是当地六扇门的老手,也是好手。

干干和恼恼是从外县调了过来,而阿吠、阿废则跟从‘猛鹫神叟’和‘生龙活虎’已经多年,很受‘三陈’重用。

阿拉老汉看到两名捕役过来找他,长叹一声,扔了锄头,说:‘等我一下。’然后,他就在那坟前上一柱香,拜了三拜,喃喃对着墓碑禀了几句话,这才跟两名捕役回灵堂那儿走。不消片刻,风雪已将那柱残香扑灭打熄,歪到荒坟那边去了。

听到这里,无情眉心一蹙,问:‘慢。’

是铁手一直询问阿丙有关告密的过程,然后,又追查是谁把阿拉老汉押回来受审的,才讲到这里,无情忽然打了个岔。

铁手心里思忖:是不是自己的问题里,有了什么遗漏?却听无情问道:‘去押阿拉老汉回来的,是什么人?’

陈鹰得鹰鹫似的锐目,闪动着奇光,笑道:‘成捕头莫急,早知道你们办案精明,一丝不苟,人都一齐来了,一个也没少,还多了一个。’

他拍了拍手,走进五个役差来。这五个人一直都是随‘三陈’进入天涯义冢的,只不过到了灵堂后,他们就各自散开,有的翻翻席子,有的捅捅坑子,有的还索性攀上了屋脊,翻翻瓦子。

——好像,还有什么东西遗漏在某处,非要翻出来不甘心。

不过,那怕他们正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但陈鹰得一拍掌,他们还是立时自各处进来了。

有的堂堂正正的从大门进来。

有的则从后门溜了进来。

有两个则从窗口。

人飘了进来,像猫的爪子,连雪花也不及随之而入。

还有一个则揭开几块瓦面,轻飘飘的闪了下来。

像一张落叶。

其中两个几乎一高一矮、一肥一瘦、一俊一丑的汉子道:

‘是我。’

‘和我。’

陈鹰得笑道:‘他们是双胞胎,孪生兄弟。’

那高肥汉道:‘你们叫我干干就行了。’

那瘦矮汉道:‘我叫恼恼。我们的名字都很好记。’

严魂灵和陆破执两人几乎忍俊不住,只心里发噱:上天造物,竟如此失衡!

——这两兄弟,一个高、肥、难看集于一身,另一个则矮、瘦、俊貌全有了,但全都过火了就极端了,一旦两个人凑在一起,个别有个别的丑,合起来有合起来的吓人,居然还是双胞胎兄弟!

无情没有看他们,只淡淡的点了点头,问:‘你们为什么知道阿拉老汉在修坟?’

干干向阿丙指了一指:‘他说的。’

无情道:‘你们一见阿拉老汉的时候,说了什么话?’

恼恼道:‘我们说:老头儿,跟我到衙里走一趟。’

无情道:‘他怎么反应?’

这次是干干答:‘他?全身发抖,几乎没晕过去,我俩儿扶住了他。’

恼恼龇起黄牙,嗤笑了一声:‘也许,这就是做贼心虚吧!’

无情道:‘他听了之后,不是去上了香吗?祈禀了几句吗?可有没人听一听他说什么?’

一个人临终前的话,往往是值得一听的,那是他向这世间道别的话。

——除非那是个病人,而且病得意识已经错乱。

就算是思路紊乱,他最后的告别,必然隐含了他对人世间最大的快乐与遗憾、最深刻的回想与挂念,或者,对人生走这一遭最入味的告白。

那么,当然离就是死别的时候,那一句留言,还是应该留心去聆听的。

同样,当一个人,虽然活生生的时候跟你说‘再见’,而那‘再见’其实意味着:永别了、后会无期、相见时难别亦难……种种难言之隐的话,请留意去听一听他的心声,可能,当你以为只是淡淡的一声风中道别,只是轻轻的一句例行公事,可有没有想过,当他转身而去,上楼返家之时,在灯火将亮未亮前,他别过头去,风中也传来一声叹息、多少祝福,以及难言的苦衷,千呼万唤的无声?

那一声再见——是真的能再见吗?

——粗心的人,大意的人们,疏忽的人群,常在冲突、互斗、嚣烦中浮躁激动,大吼大叫,自以为委屈,自认为可以傲慢,往往忘了去聆听那独立风中的哭泣,千年孤寂的独白,还有铁肩担正义却给斥为奸雄者的委屈。

心要有情。

人要有性。

年轻人要保持激情。

年青人要有志气。

处事却要冷静。

这是诸葛先生常对铁手、无情的教诲。

铁手最了解这点,他愿意不惜一切,只要能替诸葛分忧解劳,就算头上掉下了个千斤闸,他都愿意为诸葛先生先行顶着,让他先缓一口气,有机会把下闸的人除掉再说;而他自己,宁给压死,在所不辞。

无情虽然比铁手年少,但看法不完全相同。

他因为多在神侯府打点要务,参与时政,而铁手行动便给,多派在外,代表诸葛行事,在武林中已有了点威望,在公门中极有号召力,是六扇门的表范。相比之下,无情似负责运智成分较重。

不过,对于遇祸临危时如何替诸葛排忧解难一说,无情比较悲观,也有点残酷,当然,也相当冷静主知,同时,也很死心眼。

他认为:以诸葛先生的地位、实力、火候和影响力,一旦发生这种生死存亡、独力难持的危机,那么,整体局面一定是到了迷雾四起、众说纷纭、魔长道消、兵凶势危之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