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走了!”

绿如的一声冷哼,将萧七自思绪中拽回。适才她偷偷跑回船舱,从包裹中择了一套干净的白袍换上了。

萧七这才看到太子等人已上了马,忙也怅怅地挥起马鞭。忽一回头,绿如那双清炯炯的星眸还在盯着他,似乎已穿透到他的心里。

夜色如厚重的帷幄,沉沉地铺下来。

对地形颇为熟稔的萧七已带着太子等人穿入了一条小道。说是小道,也仅是条能容两马并行的狭窄小径,两旁都是密匝匝的竹子,连星月之光都难以透入。

萧七和绿如并行,在前开路。繁茂的竹叶夹杂着清新的气息不时扑打在脸上,远处有咕咕的鸟鸣声,一切都是那么宁谧,萧七的心却纷乱如麻。

“萧七酸,”少女的眸子在夜色中闪亮,“你好像心神不定,到底在想什么?”

萧七定了下神,才叹道:“我在想叶横秋和余无涯,他们死得太蹊跷……你信不信天妖咒的传说?”

少女霎时一凛,原想奚落他又在神魂颠倒地念着顾星惜,这时却不由愕然道:“此话怎讲?”

萧七沉沉地道:“他二人……很可能都是死在我们自己人的手中。”

暮色中的乐安王府,一如既往的灯火辉煌。在议事的元定堂内,更是由十八根儿臂粗细的精制红烛照得满堂通明。

一张二尺宽的纸条在灯下缓缓展开。那只是一张极普通的白纸,直到用一种特制的汁液淋上去,才显出一行字迹:五月二十九,陛下崩于钦安殿。

十二个朱红字迹,瞧来触目惊心。持着纸条的那只沉稳的手,竟有些微微发抖。

“恭喜干岁,‘天刺’功成,大事已成就一半。”

说话之人正是当日自青州黑狱脱身而出的一清道长。闭关休息了数日,此时身穿簇新精织鹤氅的老道人已是神貌焕然清朗,满头如雪长发如同银瀑般散披肩头,更显道骨仙风,气象高古。

“这是猿化自京城发来的密信。”朱高煦微微一笑,“皇宫九重、内阁要臣、锦衣卫中,都有本王的心腹!”他随即将纸条凑到了红烛前,一道青烟腾起,纸条化成了飞灰。

这还是一清道长脱困后,他二人的首次正式密谈。朱高煦为此屏退了一切闲人,连个侍奉的丫环小厮都没有,轩敞的元定堂内幽静得能听到烛花爆燃的轻响。

“天时地利人和,得此三者,可安天下。洪熙帝驾崩,千岁已得天时.只差地利与人和了。”一清手抚长髯,侃侃而谈,“千岁可知道,老道为何将这密令定名为‘天刺’?”

“天刺,自是要刺那九重之天了。”

“这只是第一重意思,”一清缓缓道,“实则天刺还隐喻玄武之秘,而玄武之说,其实与天学有关……”

汉王眯起双眸:“天学?”

“天学,这两字湮没已久了。《易》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可知自古帝王最看重的一门学问便是天学。董仲舒解说‘王’字时说,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这便是‘通天者王’。也就是说,上古王朝建立时,首要之务便是有通天之能,可在人与天之间沟通。”

朱高煦自幼不好读书,但一清这番引经据典的话却着实引起了他的兴趣,沉吟道:“原来这通天之能,竟与建立王朝息息相关!”

“不错,这种通天之能,便是天学,其手段包括瞭望气、占星、灵台、仪象等等。王朝必须拥有能与上天沟通之人,才能向四方昭示自己的‘天命’,从伏羲、神农、黄帝起始,直到唐宋,莫不如此。正因如此,历代都严禁民间私习天文,他们要禁绝这种通天之术流布天下。在各朝代厉禁之下,天学精髓自五代十国之后,便衰微起来。玄武之秘,其实就是天学的一大秘学,可称为‘玄武天学’。”

终于说到了玄武之秘,果然,玄武之秘竟与王权关系紧密。

朱高煦眸中的光彩更浓,道:“国师还受困于黑狱时,本王已探知了玄武之秘的消息,传闻这玄武之秘与两件宝物有关,一为玄武灵壶,一为天枢宝镜。玄武灵壶在武当掌教之手,那天枢宝镜则被国师的小师弟一粟真人携走,据说一粟目下隐居在太行山左近……”

“果然是在一粟的手中。”一清的目光阴沉起来,“当年沧海一粟与我情同手足,但我出山后却避我如蛇蝎。哼,老道定会找到他,亲手破解玄武之秘。”

“敢问国师,到底何为玄武之秘?”朱高煦兴致大起。

“按天学家所说,天地间有一股起自北方的本源之力,称为玄武之力。据称,这股力量可席卷天下、改朝换代。近五百年来,先是大辽龙兴,进逼中原,以宋太祖、宋太宗之绝世异才也无可奈何。其后大金国龙兴于白山黑水,扫灭北宋,势若卷席。再往后,便是蒙元了,狂飙突进,横扫天下,汉人几无存身之地……”

“这都是因为玄武之力?”

“不,玄武天学包罗甚广,适才老道所说的,只是玄武之力在风水上的一个特性,被称为‘北水地煞’。从天学上来说,北斗注死、南斗注生,北方之气肃杀暴戾;从地理讲,北方多高原,南方多平湖,北方之气流向中原,有横扫干军之势。综天文地理之说,便称之为‘北水地煞’。故而千载华夏,唐宋辽金元等朝,算上永乐帝自己统率的燕军,都自北方兴盛,历代由北攻南,皆有破竹之势。这便是玄武之力中的北水地煞作怪。”

“怪不得,数百年来,由北击南,易如反掌;由南扫北,难若登天。”朱高煦沉吟着,忽然一凛,“但却唯有两人扫北大获成功,那便是洪武太祖爷,还有我的父皇,这是何故?” “便因他们身边都有精研玄武天学的高人,洪武太祖爷身边有奇人周颠,永乐先帝身边则是姚广孝。”一清说着咳嗽了一声,旁人在汉王跟前提起朱棣都恭恭敬敬地尊称先帝太宗爷,但一清因被朱棣下密令幽禁数年,便老实不客气地称之为永乐先帝。

“特别是永乐先帝,老道猜想,他极可能已洞悉了玄武之秘,至少也获知了北水地煞的秘密,这才在靖难之役中屡屡化险为夷。此后永乐才在玄武神的飞升成仙之地武当山,兴修宏大宫观,宣称他才是玄武大帝选定的真命天子。不过,我们眼下可顺水推舟,让世人明白,在靖难之役中玄武大帝真正护佑之人,不是永乐,而是你汉王千岁!”

朱高煦骤然一震,只有他才明白一清这计策有多妙。他眸内精芒闪烁,喃喃道:“不是么,父皇几次深陷重围,都是我拼命率兵冲杀,舍生忘死地将他救出。”

“这就是了,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永乐之所以靖难成功,实则是沾了你这个真命皇子的光!便如因为李世民,李渊才能坐了江山,千岁便是当世的秦王李世民……”

望着那双幽深的老眼,朱高煦陡觉全身的热血都沸腾起来,沉声道:“好,翻云覆雨,巧造声势!”

“让天下人明白,”一清的老眼灼灼闪烁,“千岁才是玄武护佑的真命天子,这便是人和。”

“好!”朱高煦击案而起,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纵横天下的激荡岁月,慨然道,“此事交给猿化去做,要润物无声,又要暗藏玄机……”

一清道长点点头,又冷笑道:“眼下的当务之急,便是那位太子爷!据说他们正在沿着驿道狂奔。不过乐安地近京师,可一举截杀朱瞻基。这也正是千岁的地利。”

他说着自茶几处起身,踱到了大案前,那上面横铺着巨大详细的地图。

“从天妖飞鸽传回的信息来看,朱瞻基由武当山出发,渡老河口,奔南阳府,再过汝州,一路直奔黄河,在这里。”一清枯瘦的长指点在了洛阳上,“从这里,有两条路可来京,一是走水路,坐船由黄河至开封,顺运河抵京,舒服稳妥,却慢很多;二是走旱路,强渡黄河,直奔山西。朱瞻基得过先皇永乐帝的兵法真传,知道兵贵神速之理。老道推测,他会选旱路,入山西,走太行……”

汉王冷笑道:“走山西进京,只能向东穿越莽莽太行山,那岂不是自寻死路?”

“未必!东进太行,是兵行险道之策,若他真敢走这步险棋,足见朱瞻基也是真龙之命,老道就不得不亲自出马了。”他细长的手指点向地图中的连绵大山,“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朱瞻基跨过这里,千古雄关井陉关。若朱瞻基在此被贫道截住,则干岁的大势已定。”

朱高煦手抚着精致的美髯,微笑道:“若是道长截他不住,我们还需怎样布阵?”

“若在那里截他不住,则千岁大势已去了十之七八,若任由朱瞻基进京,则天下大势已定!”一清冷冷道,“若是如此,则千岁只能安分守己,自求多福了。”

朱高煦的笑容瞬间凝固。

一清扬起白眉:“不过眼下,大势还在干岁手中。老道这就率人亲自前去。只有了断朱瞻基,‘天刺’才算真正功德圆满!”

“如此……”汉王朱高煦呵了口冷气,忽然跪倒在地,“全赖国师了!”

一清大惊,忙也跪倒在地:“千岁这是何意?干岁于老道有知遇之恩,老道敢不用命!”

“成败在此一举!”朱高煦眸内进出刀锋般的锐芒,“本王是替汉王府及数十位归属本王的心腹大员而跪拜道长,千秋大业系于道长一身。本王麾下的天妖三绝、鹰扬四士,均归道长调遣。”

一清的老眼竟有些模糊,再不多言,只郑重地向汉王叩下头去。

本文为武当山征文参赛作品

后记·太极之道 人心之旅

说起武当山,有几分惭愧许是因为写武侠久了,提起武当山来,第一个念头,竟是武当内家拳、武当剑法这一类的武侠词汇。

知道武当是道教名山,但对永乐帝“南修武当”这一大型皇室道观工程的内幕不甚了了,知道张三丰,但不知道玄武大帝、武当梅榔果的传说鲁迅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在当今的中国,这句话比较抽象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道教消隐了,真正退居到了生活的幕后。但如果你来到武当山,一定会对鲁迅的话有更深的理解。

因为武当山整座山的体系很独特,自然、人工、文化、历史交融一处,给人一种宏大的震撼感。

当我站在武当山这个大体系内时,真的感受到了它独一无二的魅力、当你看这座大山的时候,这座大山也在看你,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心灵感知方式。

那种感觉很奇妙,一些点子很想写出来,武当山有这么好的题材,不写太可惜了,于是就有了“玄武之秘”这样的设定;大修武当山的人是永乐大帝,但故事背景的选取最好不要在来棣当时,也不能太远,那就选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了——就是后表的大明宣德皇帝。

这位宣德皇帝很有趣.关于他的登基有点争论、争论的焦点不是朱瞻基和那位死对头汉王二叔,而是他的父皇暴毙时,朱瞻基正远在南京监国,他居然在闻讯后,几乎是心有灵犀一样,在第一时问千里迢迢地飞奔到了北京,甚至连他二叔朱高煦派出的杀手都没有追到池难道他对其父皇洪熙帝的死早有预判?

有人甚至无原则地臆测,莫非是这位太子等不及了,暗中下手毒死了父皇?

其实宣德皇帝与后世的乾隆皇帝,在出身上有很多共同点 一是他们的父亲在王爷时期要面对惨烈无比的太子夺嫡争斗,而他们自己却都被强势的皇帝爷爷所喜欢 乾隆是自幼被爷爷康熙大帝疼爱,朱瞻基是自幼被永乐皇爷带在身边,甚至比乾隆更厉害,早早就被皇爷钦定为皇太孙,更带在身边远征漠北,接受军事家爷爷现场指示兵法二是,乾隆和宣德做太子时,其父皇都是英年暴毙,死得都有点不明不白。三是,宣德这个皇帝当得也不错,虽然没有乾隆那样的“十全武功”,但也没有辜负他爷爷的厚望,仁宣之治,算是明代罕有的好时光南怀瑾先生说,道家如同中国的药店。确实,国家生了病,平乱安邦,多是用道家人物,或道家理论。

所以在小说中,我写了思考很久的一个命题——太极之道。“天下之法,多是强迫外人,屈从自己的意念。唯有太极武学,是舍己从人……:要随曲就伸,顺势而化,方合大道。”

(摘自一尘掌教语录)

这种“太极之道”的思维很了不起,不仅仅在武学上,更可延展到社会的许多层面,当然,我的小说未必能圆满表达。

这样的小说当然少不了道士道士是中国传奇类小说的常见元素,武侠中更多见。

道士们如此被武侠作者们重视,主要是因为他们那仙气缥缈的气韵非常契合武侠的那种氛围吧。

最近读了些道家的书,感觉道士们的追求,真的与常人不同 而在武当山上,真的是出过不少修真高道的。

我在武当山主办的摄影展中,曾看到过几张武当被冬雪覆盖的照片,镜头下的武当山是银装素裹的,幽静而冷寂。

在那样一个清冷的世界,只有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在山上清幽自得地隐居修炼下去吧,很羡慕这种清幽的心境。

这两年的两部作品也恰好都写了道士,前一部是《御天》,道士是背景人物。这一部《玄武天机》,更直接一些。

这本《天刺卷》,故事刚刚展开,后面的《妖杀卷》和《灵壶卷》才是高潮。道教是教化人心的,这部作品中的男女情爱、朝廷翻覆、连环绝杀等等,实则都是人心在作怪。

玄武天机,其实写的是一次人心之旅。

王晴川于2013年12月16日

明星拷问室

王=王晴川(作者)

藏=藏锋(责编)

藏:欢迎王老大来到明星拷问室!首先先问一下哈,为什么选择了明朝的宣德朝这个时代背景啊?

王:“大修武当山”是永乐年间的大事件,三十万工匠,大修了十三年左右,这绝对是个超级工程了。写小说的,比较喜欢这样的大事件,起因、结果、背后的故事,各种野史推论……这也是触发我写《玄武天机》的主因之一。但小说的背景,我考虑最好不要放在永乐年当时,但也不能离得太远,所以选在其皇太孙朱瞻基时代刚刚好。恰好,宣德皇帝朱瞻基登基前,有过一次历险——这又是另两段野史,一是其父皇的暴毙,二是其叔父汉王的野心,几大因素风云际会,就凑成了小说的背景。藏:介绍一下自己笔名的来历吧。

王:呵呵,笔名是随手拈来,那首古诗,晴川历历汉阳树,再没别的深意。不过怨念一下,今年武当山笔会,离开武汉那天,忽然兴致一发,巴巴地跑到了晴川阁,结果天晚了,关门了……藏:你的作品大多是偏历史类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好呢?

王:是,这个真是有点偏好……我甚至想写个二月河那样的大历史长篇。

深层次讲,可能跟心理有关,总觉得武侠要是局限于一个门派啊,几个武林争霸啊,太狭小了。加入历史背景,才大气一些。以《玄武天机》为例,假如朱瞻基就是一镖局少东家,其二叔要谋夺镖局实权,派几个趟子手追杀少东家,这格局讲起来,就没多少吸引力。这样,一国太子,父皇暴毙,王叔追杀,说起来就很带感了。

当然,搞这种历史类的很累人。比如这次,朱瞻基从武当山动身,千里赶赴北京,走旱路的路线,走水路的路线,具体路过的州府,每日具体的行程能跑多远,这都是很费脑细胞的事,查找这些资料,真滴很辛苦。总之,搞成真实历史背景的,细节最好别出大差错,神机枪、京师地理、各官职都要“大致”经得起推敲。我强调了“大致”,因为到底是武侠类,不能完全照着历史搬,那样的话就没法写了。但即便是“大致”,也很累人,偏偏这类东西,是读者最不重视的,颇有点吃力不讨好啊啊啊。

不过,玄武天机中最吃力的,是那种道教密码设置,河图、洛书、五岳真形图、太极图……这些最具道教色彩的、大家耳熟能详的符号,综合在一起,设置成一个道家密码,包含许多道家元素,揉和许多道家传说,这是最吃功夫的.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二个道家版的密码小说,这也是我创作这部小说的初哀之一……咳咳咳,初衷有点多了……这个要素,要不如就放在第二、第三卷的访谈里面再说吧:)另外,同样面临吃力不讨好的问题,因为我发现,读这种解密小说的读者,很可能与武侠小说的原读者群,有点分化。

藏:一尘掌教说“两肾就是太极阴阳鱼的双眼”,这句话有什么武学上的深意呢?现实情况中也有这个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