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宁将军蓬莱客上一章:第4章
  • 长宁将军蓬莱客下一章:第6章

  “将军,我可以诵经给你听。你还想听吗。”

  她从前曾说,他诵经的声音极好。虽然听不懂他在诵什么,但无关紧要,她喜欢听他诵经的声音。

  姜含元点头:“想。”

  “那么就诵小僧手头的这部经文吧,讲化生天道。佛陀宣说了成就十种佛论,以此,降诸天魔外邪论,摧灭一切诸有情类犹如金刚坚固烦恼,断一切障。”

  在淡淡的草药苦香和无生那不疾不徐的平静的诵经声中,姜含元靠在洞口的岩石上,慢慢地,闭上了眼。

  他继续诵着,直到她完全睡沉了,方停止,起身,取过石榻上的那方麻被,走到了她的身畔。

  他弯腰,凝视着她的睡容,轻轻地,将麻被盖在了她的肩上。

  他走了回来,盘膝坐到了近旁的一张石台上,闭目,打坐。

  一夜过去,天明,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摩崖洞口外的崖壁之上,他缓缓地睁开了眼。

  洞壁口,昨夜那道曾听他诵经的青色身影已离开了,此刻,那里空荡荡的,不留半分踪迹。那幅曾盖住她为她取暖的被,也已叠得整整齐齐,放回在了石榻之上。

  她一夜安眠,是在凌晨五更拂晓时分醒来的。无生灵台清醒,心目观她悄然离去,却没有出声,和她道别。

  无需道别。

  若是有一天,她又想听他诵经的声音,她自然还会回来。

  而若是有一天,她遇到了另外一个能代替他诵经声的声音,在那道声音之畔,她亦能获得安然入眠,她自然便不会回来了。

  那时,他也就可以离开这里。

  他的修炼,也将得到圆满。

第13章

  黄门侍郎何聪带着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抵达雁门郡,长宁将军就要被迎入京中和摄政王大婚的消息,已在西陉大营传开,人尽皆知。但对于远远驻扎在北去几百里外的青木塞的官兵来说,消息却严重滞后。直到这日清早,早操结束之后,才终于传到这里。而且,据说便是这两日,长宁将军就要动身入京了。

  这下整个青木塞的兵营为之轰动,简直如同沸了锅。早操后平常争先恐后一窝蜂挤满了人的伙房前,今日竟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士兵们到处扎堆,相互打听消息,议论个不停。

  伙房那头走来了一人,长手长脚,肩宽胸阔,只见他手里抓着两只大馍,嘴里还叼了一只,边走边吃,左右张望,一个身材精瘦奔跑起来犹如猎豹的年轻士兵,便是上次在追击狄骑的行动中被杨虎救过的那绰号叫猴子的张骏,冲他狂奔而来,高声大叫,“杨虎!杨虎!你还吃呢!大事不好了!”

  “干什么?天塌下来了?就算塌下来了,我也不能饿肚子!”

  杨虎咬了口大馍,“今早是怎么了?肚子都不饿?我一解散就冲了过来,你们平常个个可都跟饿死鬼一样,今早居然没人和我抢?”

  “不是不是!”张骏双手乱摆,神色惊恐。

  “怎么了你?撞见鬼了?”

  “将军要嫁人了!”

  “将军嫁人?哪个将军会嫁人?你脑子坏了……”

  “是咱们的头!说是要嫁给摄政王了!”

  吧唧两下,杨虎手里的馒头掉落在地,两只眼睛瞪得圆如铜铃,脚定在地上,一动不动。

  “吓到了吧?我也是!刚听到的时候,如同遭了雷劈啊!”

  张骏的神色沮丧至极。

  他少年时父母双亡,为求一口饭吃,投身军伍。因耳聪目明,机敏过人,从军后,被女将军选中,接受了特殊的追踪和察迹训练。如今他领着一支斥候小队。上回能那么快就追上那支烧杀完就走的狄人游骑,靠的就是他的本事。这么说吧,便是单独行动迎面撞见了狄人的千军万马,也没他方才乍听那消息时来的震惊和恐慌。便如一下被抽了主心骨,说天塌了,真不为过。

  杨虎终于反应了过来,嘴巴一动,嘴里叼着的大馍也掉了下来,在他脚下骨碌碌地滚了一圈。

  “你放屁!不可能!将军怎么可能嫁人!”杨虎脸都绿了,怪叫一声。

  “是真的!说一个什么迎亲的大官早就领着人到了!西陉大营那边的人,也早就知道了!就我们,还被蒙在鼓里呢!完了完了,头都没了,以后我们不知道要被打发到哪去混了……”

  张骏念叨个不停。

  杨虎呆了片刻,忽然一把推开忧心忡忡的张骏,迈步便走。

  “杨虎你去哪?”张骏冲他背影喊。

  “找将军去!我要问个清楚!”杨虎大吼一声。

  张骏一愣,拔腿追了上去。

  “等等!我也去——”

  有了带头人,很快,官兵越聚越多,最后全都跟着杨虎涌了出去。这段时日在营中暂摄军务的另名副将年纪长些,行事自然较这些愣头们稳重,见状出来阻拦,却哪里拦得住。那一众人群情激奋,撸起袖子,发狠刚出青木营的辕门,远远看见对面驰道之上来了一队人马,很快,人马到了近前。

  如此之巧,姜含元回了。

  士兵们见她回了,慢慢安静了下来。

  樊敬和姜含元同行,停马,目光扫了眼对面这一群将辕门堵得水泄不通的士兵,喝道:“干什么?这是要去打架?”

  众人方才热血上头,此刻见主将回了,也就不敢出声了,纷纷缩头,看向杨虎。

  杨虎大步出去。

  “将军!他们都说你要嫁人了?是真的吗?”他冲着马背上的姜含元大声地问。

  樊敬怒了:“放肆!杨虎你眼里还有军纪吗?以下犯上!胆敢如此和将军说话!”

  “我不管!今日就算砍了我的脑袋,我也要说!”

  他的脸涨得通红,再次转向姜含元。

  “将军!同衣同袍,共生共死!这可是你三年前建敢死前部时说过的话!我杨虎是第一个报的名!现在我们人还在,敢死前部也变成了今日的青木营,我们个个以身在青木营为荣!你若要我们冲锋,哪怕前头是刀山,我们眼睛也不会眨一下!现在转个头,你竟要去嫁人了!”

  说到这里,他几乎是咆哮了起来。

  “我不管你今日嫁的是何人!别说摄政王了,便是皇帝,我也要说!言犹在耳!将军你却丢下我们这些人去嫁人?”

  “你背叛了我们!”

  他话音落下,辕门附近一片死寂。士兵们有的心有戚戚,有的面露惊惶。

  张骏慌了,万万没想到,杨虎这个缺心眼的,果然不愧拼命七郎的绰号,竟敢说出这样的话。赶紧看向身旁另个平日交好的军官百长宋时运,使了个眼色。宋时运会意,二人上去,一左一右攥住杨虎胳膊,齐齐一摁,便将人捺在了地上。

  “你疯了?还不赶紧求饶!”张骏在杨虎耳边低语。

  杨虎却是眼睛发红,奋力挣扎,竟叫他挣脱开了身后二人的钳制。

  张骏这下也不客气了,狠狠踹了他屁股一脚,叫他直接就扑在了地上,顺势又揪住他的头发,将他一张脸死死摁在地上,好叫他不能再发出声音。杨虎口里吃了干燥的黄尘,被呛得咳嗽了起来。

  “我不服!将军你就这样去嫁人了,丢下我们这些人,算什么?”

  “说好的!同衣同袍,共生共死!”

  这个杨虎,一边咳嗽,一边竟还不肯屈服,又挣扎着扭过了脸,嘶声力竭地嚷。

  周围人听得清楚,悄然无声。

  樊敬到之前,便也猜到青木营的人对这消息必会有所反应。但他没想到,众人反应竟会如此之大。心中亦是有所触动,面上却是分毫不能表露,厉声下令,“把他捆了,关起来,等待军法处置!”

  同行回的几名亲兵一拥而上,和那张骏宋久山一道,七手八脚,正要将人捆成杀猪模样拖走,却听姜含元开口道,“放了他。”

  主将既如此发令,众人立刻撒手。杨虎趴在地上,呼哧呼哧喘气,抬起那张糊了泥沙的脸,见姜含元下了马,朝自己走来,停在面前,低头望了过来。站他身旁的张骏又踢他屁股,催他认错,他却咬着牙,拧着脖子,趴地上就是不肯开口,如此僵持片刻,众人屏住了呼吸,气氛也愈发紧张之时,忽然,姜含元俯身,朝着杨虎伸出了一只手。

  杨虎迟疑了下,慢慢也抬起自己的手,被她一把握住,一拽,便将他人从地上硬生生地拽了起来。

  杨虎一时不明所以,站定迟疑了下,终还是忍不住,“明明说好的……”他喃喃地道,眼眶发红,声音竟也似带了点委屈般的哭腔。

  “是,说好的!同衣同袍,共生共死!你们没忘,我也没忘。”

  姜含元忽然应道。

  杨虎一愣。

  她转过脸,环顾营外的大片丘野之地。

  “这个叫青木原的地方,从前被狄人占了,直到三年之前,我们才终于夺了回来!那一战,战死的人里,当中最长者,二十六岁,最小,年不过十四!他们此刻就躺在我的脚下,化作了白骨。今日,狄骑依旧劫掠我民,国土依旧未曾夺回,我何来之胆,胆敢忘记他们!”

  话音落,她已自靴筒内抽出了一把匕首,众人尚未看分明,便见她挽了一袖,寒光动处,左小臂的内侧,赫然已是划出了一道长达数寸的长长口子。殷红的血,从划开的皮肉伤口里迅速地涌流而出。

  “将军!”

  众人吃了一惊,纷纷涌了上来。

  姜含元神色不动,只平抬起自己那流着血的一臂,缓缓环身,绕了半周,令自臂上流出的血,一滴滴地落入脚下的一片土里,抬起了眼。

  “我姜含元,今日以我血起誓,胡骑一日不驱尽,青木营一日不会解散!”

  她的目光,望向对面那一张张的脸。

  “将来若要解甲,也必是一同解下,马放南山。今日虽去,我将归来!”

  “你们要做的,就是替我守好青木塞,且等我回,共饮敌血!”

  她的声音铿锵如铁,传送到了青木营的每一个士兵的耳中,辕门附近起先静悄悄的,几息过后,突然,爆发出了一阵如雷般的欢呼之声,杨虎更是一蹦三尺高,飞快地抹了把眼睛。

  “吓死我了!将军你怎么不早说!我以为你真的不要我们了,要去和那个摄政王过日子生娃娃去了!太好了!太好了!将军你一定要早点回来!”

  姜含元微微一笑,点头。

  杨虎实在按捺不住心里激动,回头又冲着伙伴喊:“张骏!宋时运!崔久!弟兄们!你们都听到了,将军说了,她很快就会回来的!”

  张骏和宋时运喜笑颜开,那叫崔久的弓兵百长,脸上有道长长伤疤,平日沉默寡言,此刻站在人群之后,听到杨虎叫自己,扯了扯嘴角,算是回应。

  杨虎喊完了话,想起自己方才的冲撞,未免讪讪,忽见她垂下的手腕处还在淌血,又大喊军医。军医奔来为姜含元裹臂,他便在旁紧紧守着,伸长脖子巴巴地看,唉声叹气。

  “将军你……只要你说一声你回来,我们就会信的……你不用这样啊……都怪我不好!”

  这等皮肉口子伤于姜含元而言,自不算什么。军医也很快处置完毕。她自顾整理着腕袖,不予理睬。

  “我……我这就去自领军棍!”

  杨虎涨红了脸,说完要走。

  “下不为例。这回军棍免了,罚你每日早操比别人延长一刻钟,直到我归来为止!”她开了口。

  杨虎松了口气。

  “不行!一刻钟太短!两刻!”他讨好般地喊。

  姜含元瞥他一眼,“你自己说的。”

  “两刻钟!决不食言!”他胸膛一挺,神色坚定。

  姜含元点头:“那便两刻钟。不许趁我不在躲懒!”

  “是!谨遵将军之命!”杨虎大声吼道。

  张骏凑上去,撞了撞他肩,挤眉弄眼,“说,方才是不是哭了?幸好将军要回来的,否则你岂不是要在地上撒泼打滚哭鼻子了?”

  杨虎那张娃娃脸腾地发热,自是抵死不认,摸了摸自己还留着他新鲜脚印的屁股,抬脚便踹了回来。

  “王八羔子!说,刚才故意踢了我多少脚?我都数着呢!上回我就不该救你的!”

  伙伴被吸引了注意力,纷纷围了过来,起哄的起哄,拱火的拱火,巴不得两人打起来,一时热闹极了。

  张骏拔腿就跑,“还没吃早饭,都赶紧的,快去吃啊!再不去,抢光啦——”

  众人这才被提醒,方觉腹饥,纷纷奔去抢食,片刻前还挤得水泄不通的军营辕门附近,呼啦一下,人便散了。

  樊敬暗暗吁出了一口气。

  姜含元注视着士兵们离去的身影,片刻后,转向樊敬:“樊叔,我这趟回来,就是想和他们道声别。我去了,此处先便交给你。”

  樊敬本是云落燕氏的家臣,因为勇毅忠诚,从她小时摸刀射箭起,便被老城主派去在她身旁,还充当过她的弓马师傅。这么多年了,于他而言,女将军既是他的主君,他的心底,也有舐犊般的感情。这是她头回独自远离。虽说他也相信女将军一定能回来的,但到底是什么时候,却就难讲了。毕竟,这回她去的地方是京城,嫁的还是当今的摄政王。说不担心,那是不可能的。

  他压下心中的担忧和不舍,“将军放心去,末将必竭尽所能,不负将军所托!”

  姜含元含笑点头。

  “将军,还有一事。”

  姜含元看过去。

  樊敬望着她神色,小心地道:“大将军说,京中的禁卫将军刘向,是他旧部,这些年虽碍于内外不相交的规矩,没再往来,但旧日的交情,多少应该还有些的。大将军叫我和你说一声,入京后,若有不便之处,可以找他。料他多少会顾着点旧情,予以助力。”

  姜含元没说话,只再次望了一眼青木营,这里一草一木,一旗一纛,终于收了目光,上马而去。

第14章

  两个月后,天和二年的这个正月刚过。春寒不减,雪满长安道。

  叫京城百姓已津津乐道了些时日的那件大事终于到来了。

  今日,当今的摄政王祁王,将要迎娶安北都护大将军姜祖望之女,长宁将军姜含元。

  关于姜女其人,早年在京中,无人知晓。是在三年前,随着朝廷在雁门郡取得了青木原一战的大捷,她的名字才为人所知。

  据说当时,就是否要打那一仗,姜祖望麾下战将意见不一。在朝廷长期以防御为主的方略影响下,众将自然也以保守居多,她却如初生牛犊,是当日为数不多的主战派当中的一个,认为充分准备,可以打。最后也是她请命立下了军令状,领着一支三百人的敢死前部,夜出西陉关,发动突袭,成功地撕破狄人防线,继而军队压上,取得大胜,夺回了这个重要的塞点,将被割裂的两侧防线连接了起来,随后青木塞建立,她领兵常驻。便是那一仗后,她在军中名声大振,无人不知,随后这两年,狄国皇子南王炽舒也曾几次派兵试图再夺回青木塞,却皆未能如愿。

  实是自古以来,少有女子从军,至于如此出众者,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战报入京,引起轰动。当时还在位的明帝特意下旨,封长宁之号,以资嘉奖。出名后,大约因她女子之身,却在战场霸烈如斯,于是添油加醋,关于她狼女转世月夜化身之类的耸人听闻的传言,也就越传越真了。不过那一阵过后,渐渐也被人淡忘,直到最近,因为这桩婚事,她才又成了京城上下最为关注的人物,“身高八尺”、“腰阔十围“、“声若惊雷”、“虎头太岁”,就差口能喷火、日行八百里了,坊间人说得是口沫横飞,好似自己亲眼见到过一般,至于早前那些“狼女化身”“月圆嗜血”,不用说,更是传得妇孺皆知。

  人人都是好奇万分,终于等到了今天这个日子。据说,女将军一行,昨夜便已至去北门光门十数里的渭河渭桥畔了,那里有座驿舍,早几日前已清空闲杂人等,洒水除道,还在周围为迎亲之礼设了围帐。

  尽管今日路禁,天门司地门司以及禁卫各营都出动人马,沿途几十步设一桩,但依然挡不住好事者的脚步。闲人不辞路远,纷纷出城奔去渭桥,至于城内,那条通往摄政王府的通衢大道和王府附近,道旁更是早早便挤满了男女老少,就等着摄政王迎女将军,热闹之情状,堪比元宵。

  姜含元独自身处驿舍,一身嫁衣,立于窗前。

  窗外远处那道隐隐虹影,便是渭桥,连渭水南北两岸,是长安通往渭西和渭北诸多州郡的中央主道。千百年来,或西行,或北去,或迢迢奔赴黄金殿,红尘紫陌间,就是在这里,长安客来来去去。失意人的离别酒,得意者的马蹄疾,在这古老渭水的桥头之上,日复一日上演,周而复始,如桥下之川,永不断绝。

  暮色渐渐浓重,积雪垂枝的桥头柳上,忽然亮起了特意为今日而悬的第一盏灯笼。接着,第二盏,第三盏……几乎是在错眼间,桥上次第亮满了灯,一盏盏鲜红果,又一只只红色巨眼,漂在了泛着淡淡雪色的渭水上空,悠悠荡荡。

  耳边传来叩门声。是侍郎何聪亲自来请,说摄政王领着迎她的翟车已到,此刻就在外头等候。

  她知道的。片刻前,耳中已飘入那肃穆而平和的钟鸣礼乐之声。

  “出来了出来了!”

  远远错落立在高处翘首张望的长安闲人起了一阵骚动。

  暮色朦胧,红光满天。在前的两名引导侍人各持一面金羽翚扇,相互斜交,挡了姜女,但在人走出围帐的短暂一刻,隐隐还是能觑见个大致。

  竟好似不过只是普通女子的样子,并不见传闻里的身高八尺腰阔十围金刚状。人群再次骚动,或失望,或讶异,或怀疑,噫叹之声此起彼伏。

  来接她的翟车已经停在门外。那车,车身宽大,前后金饰,车障的红绫之上,绣满了金地的云翟图案,就连高大的车轮轮辐之上,也绘着朱牙,周围火杖映照,金碧辉煌。

  姜含元登上了这辆婚车。在礼赞声中,车帷落下。大队的仪仗前引后随,车前一名身穿缁衣的驭人坐定,挥鞭,前方那披着金络玉辔的一排骏马便起了蹄,车粼粼前行。

  天完全黑了下来,一轮圆月,皎若银盘,升上长安的夜空。

  翟车穿城门而入,掺着嬉笑和呼唤的喧嚣声骤然放大,浪涛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人彻底淹没。长安的街市,本就万家灯火,今夜更是辉煌灿烂,火杖映亮了半城,夺走了月辉,红透了残雪。那光沁入了车外覆满的锦帘,车里也朦朦胧胧了起来,人若浮于一个虚幻的梦境。

  车轮不紧不慢地碾过道上平铺的条石之间的缝隙,微微颠簸。姜含元上车后,便感到有些疲倦,靠着,阖目,忽然,夹杂着阵阵“千岁永安”的喊声,前头道路两旁,又起了一阵如雷般的群呼。那是民众为今夜这位正骑马行于大道中央的摄政王的风采所夺,自发欢呼。

  “阿娘!女将军在哪里!我怎没看见?她会在月圆之夜化为狼身?阿娘你看,今夜月圆!若她吃了摄政王,那该如何是好——”

  在前头那如海的呼声里,车外的道旁,忽然隐隐飘来了一道稚嫩的童子叫嚷之声。童音尚未结束,便猝然消失,应是被身旁的母亲捂住了嘴。

  姜含元本被马车颠得有了些昏昏欲睡之感,那童子的嚷声,倒是叫她醒了些。她忽然觉得,这趟长长的,令人除了疲乏还是疲乏的旅程,好似终于变得稍稍有了几分趣味,因这一句烂漫无忌的童言童语。

  束慎徽据说颇得民心。看来确实如此。月圆之夜,连长安城里的懵懂童子,都在替他忧心。

  放心。

  她的唇角微微勾了一勾,也不知是说给那忧心忡忡的童子,还是此刻车前马背上的那道正接她去往摄政王府的背影。

  就算那个叫姜含元的人,便是真的能够月夜化身,她也不会吃了那人。

  从她明事的第一天起,她便明白,上了战场这个修罗地,她没有任何先天优势。她唯一的优势,就是她会比别人付出更多,心志更加坚忍。手磨出血泡,那又如何,自会结痂愈合。再磨破,再出血,再结痂。反反复复,终有一日,当双手覆满了厚茧,便再不会感觉到疼痛了。

  那一年她十三岁,读兵书,参过战,杀过人,整日和兵卒一道摸爬滚打。她总是沉默的,从早到晚,满头满脸的灰和土,身上带着摔打的淤青,还有仿佛永远也洗不干净的泥巴和汗水的混合味,看起来,和身边那些因家贫无依而不得不早早投身军伍的小卒没什么两样。周围的人也习惯她的存在——大将军那个受过狼哺的女儿,自然天生就是异于常人的。她仿佛成了一个超越性别的特殊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还没来到这里的时候,她就已经在了。

  秋,武帝遣三皇子安乐王北巡抚边,来到了雁门郡的西陉关。

  安乐王时年刚满十七,未及弱冠,犹少年之身,容貌美而清举,举止贵而文雅,人人以为他会高高在上,姜祖望更是颇多顾虑。皇家中人面目如何,他再清楚不过。

  但是很快,随着安乐王的到来,一切顾虑皆消,无论是他初到宴饮便下到军营与军士笑谈共饮的潇洒随和,还是随后表现出来的器局与风度,都无不令军营上下,为之折服。

  他将在此停留半月,姜祖望本为他只会在西陉关附近巡视,便于城内准备了一处精舍,不料第一天过后,他便舍了仪仗,沿北境,走遍东西各个重要塞点,无一遗漏,天黑,人若还在路上,便就地于野地宿营。最后归来,他又出西陉关,抵达当时还被狄人占住的青木原,登上高地,近距离地观看对面的地形和布防。

  那天天气晴好,北狄哨望很快发现了高地上的人,引来弓兵,联排齐发,一时箭簇满天,自对面射来,那箭矢划破空气发出的密集嗖嗖之声,如疾风暴雨,当头压顶。

  距离过远,射来的箭簇最后只落于高地前的坡下,插入了地,但这般阵仗,依然叫人捏一把汗,随众当中少有不变色者,他却神色自若,足下分毫未动。狄营守军终于放弃射箭,却是心有不甘,于是便用学到的中原话大声谩骂,骂声不堪入耳,随风隐隐传到。

  当时同行众人,包括姜祖望,再次变色,这回却因怒气,恐安乐王会被冒犯,便欲召来弓兵,以盾护身,前出十数丈后组织回击,如此,箭应当能够射到对面,不料,却被阻了。

  “今日便是将这些跳梁小卒悉数射死于眼前,又有何用?”

  身量犹带几分少年清瘦感的安乐王,望着对面那些不停谩骂狂笑作羞辱状的狄兵,平静地如此说道。

  “大将军,箭且留着,待到他日,一并射回,也是不迟。”

  诚然,组织回射本就是意气之争,并无实际意义。姜祖望之所以如此安排,也只是因为对面羞辱太过,想在众目睽睽之下,保全眼前这位皇子的颜面罢了。

  他没有想到,对方却说出了这样的话。

  虽然这趟陪同的巡边,已令姜祖望对这位少年皇子生出颇多敬意,但这一刻,他还是讶异于对方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和他的年纪不相符合的少见的隐忍和冷静。

  安乐王的话说得平淡,如随口之言,但在那一刻,姜祖望却忽然生出一种感觉,倘朝廷将来能有安乐王这般的人主事,那么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在防守了漫长的犹如见不到头的二十年后,或有一天,他终将能等到出击的希望。

  自然了,这一切都和姜含元无关,不过,倘若硬说有什么关系的话,倒也确实不是完全没有。

  因为安乐王到来的缘故,她的外祖父也提早就从云落赶了过来,参与觐见。

  他的全部行程结束,外祖父归去,她送行,一直送出去老远,这才依依不舍地回来。记得那时天正傍晚,夕阳如火,她在距离西陉大营十几里外的一处野道上,遇见了安乐王一行人。

  他便衣快马,鞍角悬弓,身畔随着和他同行的伴驾驸马都尉陈伦,带七八名随从,都是侍卫。

  她知他为何会出现在此地。

  他事已毕,归京前的最后一日,欲独游一番,令姜祖望不必同行。一行人此刻应是外出归来,却不知为何,停马于道,似在商议着什么事。

  姜含元在他到来的第一日,曾隔着迎他的大队人马远远看了一眼,认出人,不欲碰面,转马要改道离去,却已被对面的人看到,一名侍卫冲她喊,“你,过来!”

  姜含元只好下马,走了过去,朝对面那被拥在中间高坐马背之上的人行了一礼。

  “西陉大营的兵?”他打量了她一眼。

  “是。”

  “何营?”

  “步卒。”

  “多大?”

  “十四。”

  她撒了个谎。

  那些年暂无大的战事,朝廷为繁衍人口之计,有官府不得征召未满十四男丁入伍的条文。但在民间的许多贫寒人家里,或为吃饭,或为求功,还是会有小于这个年纪的男丁投身入伍,军营里若是查出,通常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地放过。

  她那时的个头,站直了,也堪堪只及他胯下那匹白色骏马的马背。她见他似又瞥了一眼她的身量,显然,不信她关于年龄的回答,却也没有再深究下去。

  “知道灵丘吗?”他问。

  灵丘是战国赵武灵王之墓,赵国第六代君王,胡服骑射,提缰挎弓,南灭长期得到强邻支援的中山,粉碎了强邻利用中山牵制赵国的意图,北上则大破楼烦林胡,设无穷之门,一时英雄无二。惜家事却优柔寡断,酿成内祸,最后竟以主父身份,壮年被儿子活活饿死在了沙丘宫,死后也不能入王陵,被远远地独自葬在了这片昔日他曾纵马驰骋过的边地,引后来的无数文人墨客凭吊,幽思怀古,悲慨不已。

  姜含元点头,指东北方向,“有条近道,路难走些,但骑马一日可到。”

  少年安乐王顺着她的所指,遥遥眺望了片刻远处夕阳里的灵丘方向。

  “你替我带路!”

  他回过头,说道。

第15章

  “谨美,天就要黑了,不如明日再去吧。”一旁的陈伦望了眼落日,出声劝阻。

  “慎徽”,意恭谨宣美,所以他字谨美,以呼应其名?

  姜含元便想到了自己几个月前刚读过的书,正微微走神,耳边又响起那少年皇子的说话声:“赵雍尅定祸乱,以其一人之力,抬赵国跻身于乱世七雄之列,以其功业,称一代雄王,委实不过。若是明日去,便要后日回,回京整整推迟两天,不妥。既想到了,又一夜能到,不去祭拜一番,未免遗憾。”

  他向好友如此解释了一番。

  陈伦字子静,是朱国公的世子,比安乐王大几岁。他去年娶了安乐王的堂姐,贤王之女,因妻破格得封永泰公主,他便也做了驸马都尉。他和安乐王二人平日关系亲厚,既是伴驾,也是老友,私下常互称名字,知他是性情中人,既如此说了,便不再劝阻,应是。

  姜含元却不想替他们领路。她以为他们只是问路,便是去,也要明日动身,不关己事,所以才随口指了下路,却没想到这位安乐王竟说走就走,要连夜上路。

  早知如此,就说不知。

  她便闷声不动,想寻个理由推脱,譬如说,自己记不清具体的路了,刚要张口,他却误会,以为她担忧不能按时归营要受惩罚,目光落她脸上,“你不必害怕,等回来了,若有人问,本王定会替你解释。”

  夕阳在旁,金色余晖照在少年皇子这张俊美的脸上,眉目若染一层光辉。

  望着面前的这张脸,便如鬼使神差一般,拒绝的话,姜含元竟再也说不出口了。

  她张了张嘴,慢慢闭上,最后默默上了马,带着这一行人往灵丘而去。行了一夜,只在中途短暂休息,终于,于黎明的破晓时分,来到了那座丘陵之畔。

  古赵国的雄威王气,早已随了漫长岁月,被风吹散而去。昔日的赵王之陵,现如今,也不过一座枕着荒山的野地隆丘而已。

  正值北地深秋,天光微明,山月苍白,仍淡淡地挂于山巅之上。人立于高台,极目远处,只见旷野苍莽。一阵秋风掠过,陵畔荒草飒飒,野狐走兔,满目尽都荒凉。

  虽行了一夜的路,但安乐王看起来丝毫没有困乏。他迎着带了浓重秋寒的晨风,在那一座黄土隆丘之前伫立。良久,姜含元听到他低低地叹息了一声:“昔年功盖世,今我秋草黄。酌酒浇王土,不老惟青山。”

  他自鞍袋里取了壶酒,拔塞,高高举起,对着对面土丘,浇酒于黄土之上。

  “回吧!”

  酌酒毕,他道了一声,转头欲去。陈伦便唤侍卫。姜含元也跟了上去。忽然这时,一只自北向南的雁影从一片云中穿出,出现在了头顶秋日清晨的天空里。

  他仿佛被勾出兴致,停步,仰头,目不转睛看着空中之雁,抬起一臂。

  侍卫会意,知安乐王命将他的弓箭取来,奔去,从鞍角上将那一副挂着的弓箭取了,又飞奔回来,递了上去。

  他接过,拉弓,搭箭于弦,簇锋随了顶上之影,缓缓移动,瞄准待射。

  空中的飞雁仿佛感觉到了不详的杀气,忽地发出一声长鸣,状似哀警。

  少年眼睛一眨不眨,目光锐利,扣着箭杆的拇指微微一松,就在他意欲发射之时,刚才的那堆云里,竟又飞出来了另只大雁。

  后雁鸣叫不绝,极力追赶,很快,双雁汇合,振翅急飞。

  姜含元望着,见他继续瞄了片刻,却始终未发,最后竟松了弦,慢慢地,放下弓,似是放弃了射雁之念。

  臂落,他却又仿佛有些不甘,眉微微一挑,忽然再次举弓搭箭,这一回他不再犹豫,拉满弓,弦绷得笔直,“咻”的一声,羽箭飞出,撕破空气,如一道白光,朝着头顶射去,眨眼便到双雁之旁,却是从中间不偏不倚笔直飞过,又射了数丈之高,直到力尽,远远地,最后方从空中掉落,消失不见。

  饶是如此,双雁亦是受了大惊,鸣叫声中,翅膀胡乱扑腾,纷纷扬扬,飘落几簇翅羽,又在原地旋了几圈,这才仿佛惊魂稍定,急急忙忙,一并仓皇继续往南飞逃而去。

  安乐王这才放下了弓,目送那一双远去之雁,笑了起来。

  陈伦见状,不解。

  “谨美,你这是何意?”

  安乐王将弓箭抛回给了方才替他取弓来的那侍卫,“本以为是只孤雁,不料却是双雁。天寒地北,前途凶险,竟也双双对对,相互守望至此,实是不易。罢了,放过吧。不过,箭既上了弓,便无回撤之理,故射了出去,吓上它们一吓,也不枉白废一箭。”

  陈伦性情稳重,听罢解释,对安乐王这还带了几分少年气的举动感到有些结舌,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只好道,“谨美你的箭法较之从前,又有精进。”

  安乐王发出了一阵爽朗的大笑之声。

  他似乎是个喜欢笑的人。

  “子静见笑了。不过,论及武功,想来我唯一还能勉强与你一较高下的,大约也就弓箭一项了。”

  陈伦也笑道,“这却不敢当!殿下你自谦了!”

  他二人谈笑间,侍卫牵来了马,他翻身上去,挽缰收辔,正要催马而去,似是想起了那名昨夜替自己带了一夜路的小兵,回头看了一眼。

  姜含元还在原地翘首,望着双雁离去。

  这是一个北方秋日常见的晴朗清晨,雁南去的那个方向,霜天破晓,山头下的朝阳尚未跃出,但那喷薄的光,却已染云为霞,令附近那高远的深蓝天穹也泛出了层层的透粉之色,宛如春日里的一片淡樱雾海。

  她曾无数次早起,在这样的清晨里操练,埋头学习各种作战和杀人的方法。

  仿佛是平生第一次,她抬起了头,然后,她见到了如此一个轻盈而光彩的边塞深秋的霜晓天。

  “喂!上路!” 一名侍卫高声催她。

  她看得入了神,突然听到催促,扭头。

  安乐王和众人都已坐在了马背之上,在看自己。她迈步要走,却又见他忽然抬手,朝自己勾了勾指。

  她只好朝他走去,停在了他的马前,距几步之远,仰头问:“殿下何事?”

  “还能跟的上吗?”

  姜含元:“能。”

  “姜祖望练兵,果然还是不错的。”陈伦在旁插了一句。

  安乐王没接话,只微微低头,目光从她因行路一夜而被寒霜打湿的头发和泛潮的衣领上掠过,随手便解了自己身上的那件烟湖色厚缎外氅,朝她抛了过来。

  “呼”的一下,这还带着原主体暖的衣物,倏然罩落在她寒凉的肩上。她的鼻息里也冲入了一缕极淡的,但确确实实存在着的若沉香般的熏香气味。

  姜含元闻惯自己身上的泥巴汗味,一时之间,反而不习惯这仿佛陡然间将自己笼罩住的干干净净的沉静的香气。